English

文化力的新诠释

2008-07-07 19:09:00 来源:博览群书 我有话说

高云才  陈光俊

《人生五十半部书》,顾伯平著,人民出版社出版,46.00元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个理论思维来自何处?是实践和学习。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生五十半部

书》(以下简称《半部书》),恰恰就是实践和学习的产物,使人受益颇多。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读物机构在推荐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时,赫然就有这本《半部书》。书的作者是我们很熟悉的顾伯平同志。念及伯平同志工作之忙的同时,还有这样的理论著作结集付梓,佩服之情油然而生,感念甚多,就有了写点文字的冲动。

《半部书》的问世,之所以成为文化力的新诠释,其实有着深刻的客观社会历史根源和主观努力基础。说来也巧,当年,我们在云南省鹤庆县担任县委副书记的时候,伯平同志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长我们十岁。任上,因工作关系,伯平书记经常来鹤庆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苍山雪、洱海月、上关花、下关风,这些在全世界华人心中都耳熟能详的人间美景,孕育着这里边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伯平同志说,你们都在国家大机关工作多年,组织上安排你们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工作,就是要熟悉国情、民族情、边疆情,就是要向这“三情”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从而具备一个干部应该必备的最重要的政治基础,那就是:心里装着群众,培养同群众的感情。伯平同志慢声细语,犹如春街小雨,润物无声。言简意赅的话语,看似不经意,其实,透着的是,伯平同志对一个干部应该具有的素养的诠释,是他这么多年以来形成的政治人生的架构思维,凝聚着他对我们的殷殷期望和寄托。恩格斯关于理论思维重要性的阐述不禁又浮现于脑海中。可以这么说,有了这样卓越的政治人生观,才有了《半部书》的问世。而这种政治人生观,就是《半部书》的理论红线,贯穿着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发展与进步,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哲学,对民族精神,对世界发展趋势勤勉思考的串串珍珠。所以,从表面上看,《半部书》是一部人生感悟的心得,而实际上,是汗牛充栋的政治学丛书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充满着深刻的文化力的辩证思考。

《半部书》收集了作者1986年到2005年20年间写下的部分学习心得、实践体会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系统反映了作者浓郁的文化社会心结。虽说是心得、体会和看法,但这些又无一不是涉及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前沿问题和意义深远的实践问题,其中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和真知灼见,对当下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有首谈读书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讲的就是思想、思考和创新。《半部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发展的理论思考,充满着理论创新和探索。比如,《第三次浪潮奔来眼底――关于知识经济的几个问题》、《认识过程的大浪淘沙――关于知识经济介绍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分类指导原则》、《再论文化力与社会发展》、《关于实达模式的思考》等等,都凝聚着作者对中国发展的深刻思考,对中华民族繁荣与进步的深刻思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惊人的进步,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最快阶段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不足6175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20.5万亿元,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不足1000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5.2万亿元,实现这样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只用了30年的时间。为什么?是什么让我们超越了古人?甚至超越了工业革命最先开始的西方世界?作者通过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调查与思考,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除了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和政策以及实施的正确外,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力得到释放,换句话讲,从我国社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看,文化力就是原动力。这种理论见解,不仅需要政治勇气,更需要研究勇气、理论勇气和卓越的洞察力。

总结过去,是为了面向未来。我们已经依托文化力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同样,我们还要依托文化力实现未来的发展,这就是《半部书》的理论基调。但是,要实现未来的发展,我们又必须正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首先,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同国际上其他国家一样进入突出的社会矛盾凸显期和社会利益的调整期,如何克服矛盾,协调解决这些问题呢?其次,当前,中国被世界舆论普遍认为是“金砖四国”之首,1.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仅显示出国力的富强,更昭示着中国是一个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经济大国,于是,西方国家鼓吹人民币升值,向世界开放金融体系,军事投入和装备向国际透明,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不断加铸,对中国的经济渗透、文化渗透不断加深,对中国资源、人力的掠夺又不停步,同时,发展中国家又指望我们给与更多的援助。面对着西方国家的新诉求,面对着发展中国家对于我们寄予的希望,在全球化步伐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国坚持和平与发展的重大主题的同时,如何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同世界融为一体,实现建设和谐国际的目标呢?其三,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信贷规模过大,贸易顺差过大,资产价格升值过快,经济发展正积蓄着由偏快向过热演变的趋势,物价上涨正积蓄由结构性向全局性演变的趋势,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能源面临刚性约束又浪费严重的趋势,收入增长不平衡,资本市场建设亟待完善,弱势群体住房就业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举不胜举,不一而足。那么当前,我们又靠什么来有效地及时地解决这些新问题呢?《半部书》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说是钥匙,同样还是文化力。通过文化力手段,不断克服国际、国内困难,实现新跨越,实现新进步,当然需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关键是,我们如何在文化力中来寻找,寻找到文化力中什么样的法宝。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艰苦的过程,奋斗的过程。

就文化力本身而言,《半部书》做了很多论述。例如,《论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思想文化建设重在务实》、《论文化力与社会发展》、《市场开拓中的文化沟通――关于一个非经济学问题的思考》、《论文化创新》、《论科技创新》、《论民族精神》,不胜枚举。《论文化力与社会发展》一文中这样阐述文化力:“文化力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举凡重大的社会动荡与变革,无一不是文化力作用的结果。”正如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一书中所言:“当今世界上的国力较量,归根到底,是知识的较量。只有在知识上领先的国家,最终才能在新文明中立于不败之地。”伯平同志认为,文化力是促进人类解放的重要杠杆,是影响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一极,是整合社会力量的重要软件,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伯平同志对文化力的见解,可谓独具一帜,振聋发聩!

关于文化的巨大魅力和作用力,德国著名的地缘政治学者、杰出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就有深刻论述,他认为,战争是通过武力手段实现政治目的。“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而无论是政治战争还是军事战争,其支撑都是靠文化来实现的。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著作《文明的冲突》更是对这一观点做了深刻的阐述,但未有提及文化力和文化力塑造的理论命题。而《半部书》正是在古今中外著名文化思想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文化力和文化力塑造的理论命题,并做出了大量创新的理论探索。

在继承、学习、发现和创造文化力的探索中,《半部书》的涉猎范围很广,党的理论和建设、政治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文物学、博物馆学、未来学、人才学的灵感和才华,在《半部书》中都能找到熠熠的闪光,可见,伯平同志读书之广,见解之卓。虽然《半部书》范围甚广,但其实质在于理论精神的凝聚,那就是文化力是我国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法宝,必须祭起这个理论武器,应对将来的各种挑战。

然而,文化力的塑造和文化力的发现,需要的是百倍的学习,需要的是巨大的创新,需要的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半部书》认为,没有学习、继承和创新,文化力就停止了进步,文化力就没有了生命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化力的学习与发现,又是全方位的,而学习,又是自修身世。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本。”所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比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唐太宗李世民在总结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时说,隋朝奢靡而不思学习进取,而致官员失德失察。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文化力的学习与发现,涉及范围当然广博,当务之急就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同志在2008年3月 1日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之,《半部书》的理论魅力,就是对文化力的新诠释和新发现。突然想起我们在离开大理州工作的时候,伯平同志慢声轻语蕴涵的炽热情怀和博大胸襟:“虽然你们即将离开大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但不管你们今后走到哪里,你们永远都是大理人,你们永远都是我们的白族干部。因为,这里已经就是你们的学习经历和成长经历,有你们的学习经历和成长经历的深刻烙印。”也想起了离开大理的时候,我们做的一个对联:“依山傍水,坐拥一池洱海;谈天说地,论有风花雪月。”其实,《半部书》的全部热情,就是唤起人们的学习,学习创新,进而塑造文化力,使国家和社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这一点,无论对于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都是十分重要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